您好,欢迎访问东吴教育石化招聘网!【返回东吴教育首页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025-83692169 | 石油招聘| 海油招聘
当前位置: 东吴教育 > 石化招聘 > 考试试题 >

考试试题

2021年中石化招聘试题(四)答案

  21.【答案】D。解析:第二空所填词语应与“重塑”意思相近,“重塑”有重新塑造之意。“调整”语义程度过轻;“构建”指建立,从无到有,不符合“重塑”定义,排除A、C。第一空,由“序幕已经开启……发展迅猛,正是……”可知,“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联网车辆发展迅猛”体现的恰是“物与物、物与人加速连接”的发展现状。“印证”所体现的证明与事实相符合之意,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

  22.【答案】B。解析:由“从家门口举办的国际高品质展会中获益匪浅”可知,第一空填“近水楼台”。“近水楼台”比喻因接近某人或某事物而处于首先获得好处的优越地位。第二空,“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填入句中能恰当形容“德国制造”“优质展会”对德国经济的助推作用。故本题选B。

  23.【答案】A。解析:先看第二空,“迫使”填入语义程度过重,排除D。第一空,由“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步伐从未停止,她们总会寻找各种途径”可知,性别歧视一直存在,所填词语应具有这层意思。“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形形色色”强调的是种类多样;“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根深蒂固”更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24.【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发呆是跟思绪相对应的,并具体说明了二者的不同;接着指出思绪太多,人会失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最后以“需要”引出文段观点,即思绪太多时,需要适时关掉思绪,通过“发呆”把注意力拉回到现实。B项概括准确。A项,文段介绍发呆和思绪的不同是为了引出下文,非文段主旨;C项的“能有效对抗……”文段未提及,属无中生有;D项只提到了发呆,未提到“思绪”,且“现实的意义”表述模糊。故本题选B。

  25.【答案】D。解析:文段前两句介绍了菩提树易成活、寿命长、小枝萌发能力强等特点,后三句说明菩提树是佛教指定的“圣树”,并以西双版纳佛教信徒们对菩提树的敬重、虔诚为例具体介绍了与菩提树相关的佛教信仰。D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准确概括。A、C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观赏价值”文段未提及,属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选D。

  26.【答案】A。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观点——新媒体时代,科学信息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后文援引数据说明大量社交媒体用户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科学信息。B项未提到“社交媒体”,排除;C项,“不常见的科学新闻的来源”只是社交媒体作用的一方面,且“主要来源”不能由文段推出,排除;D项的“甄别和监管”文段未涉及,无中生有。故本题选A。

  27.【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接着批判了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奋斗精神以致出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现象;末句重申观点——扶贫要先扶志,扶贫首先要从精神扶贫开始,要针对观念和心态进行治疗。文段并非介绍扶贫扶志的内涵,排除A。C、D两项未体现“精神扶贫”这一论述重点,作为标题不恰当,排除。故本题选B。

  28.【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即提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肩负着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民营企业要肩负政治责任?”然后通过“首先……,其次……,同时……”三个方面具体解释了其原因。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企业要肩负责任,则“责任”为文段的关键词。“格局”“视野”“情怀”均与“责任”不相关,排除A、C、D。“担当”有肩负责任之意,B项表述符合文意。故本题选B。

  29.【答案】A。解析:文段前两句即指出微物虽小,但却很重要,它们的存在是对都市人的一种提醒,提醒自己不要太忙。接着引用孙犁的话再次提醒都市人不要忙得失了本性耐心。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微物之美,提醒都市人不要太忙。B、C两项均未涉及这一提醒,排除。D项“恰好和本然”是举例的内容,而非文段主旨。故本题选A。

  30.【答案】A。解析:①以“首先”开头,属于分说的内容,不应作为首句;③总说文学与网络结合的过程,作为首句恰当,排除B、D。⑥中的“其中包括……机制、……方式、……制度等”,是对②中的“新通道和新机制”的具体说明,⑥应紧接在②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A。

热门石化招聘,以及石化考试题库 ,关注石化招聘考试微信公众号(shihuazhaopin)或添加个人号(dongwu0424)获取!

想要了解更多石化招考动态,课程安排以及开课时间立即添加客服老师在线咨询。

快速查询

关于我们

机构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

客服热线:025-83692169

石化招聘微信公众号

石化招聘备考交流群

石化招聘咨询小助手

石化考试刷题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