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太仓农商银行党委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以“融合各方资源、融合业务发展、融合多元力量”的工作理念,不断放大党建结对共建整体效应,持续构建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行高质量发展。
同心相应:一“点”凝聚共建共识
布局统筹定航标。将结对共建作为书记项目,由党委书记领衔破题,开展党建“融合力”工程推进月活动,发布结对共建“十大实事项目”。制定下发《中共太仓农村商业银行委员会2021年度党建结对工作竞赛办法》及党支部书记专项考核等配套性文件,构建起结对共建的“四梁八柱”,形成以政治引领力、组织支撑力、人才驱动力、服务凝聚力为核心的党建工作方向。
考核推进抓落实。制定结对共建工作考核评分表,围绕组织领导、活动开展、推进机制等5个维度,共15项具体内容对各支部实行百分制按年考核,通过自查总结、组织考核、听取汇报等5种方法确定全年得分,并与年度支部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党建结对工作活力,推动共建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截至今年10月末,太仓农商银行党委、各党支部共与全市65家党组织建立了党建联盟关系。
同频共振:一“键”敲出幸福清单
建强联动机制。积极构建与部委办局、镇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日常联系、年度考核等硬性机制,搭建“资源共享桥”,通过增强非金融服务触点,提高金融服务公信力;深入实施红色“4+1”工程,明确共抓政治学习、共建议事机制、共推基层治理、共做精准服务四方面重点工作,推动党建共建在基层一线真正落地落实。
打造服务联盟。牵头组建党建“融合力”服务联盟,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份清单,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对照清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上半年与太仓市资产经营集团等7家党组织组建“E卡通红色联盟”,以太仓市市民卡为依托,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发布等活动,通过党建结对搭台,推动业务唱戏,实现党建与经营双向赋能。
贴近公益民生。依托“党建+公益”模式,引导全行员工争做公益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创立“蓝朋友”志愿服务品牌,招募志愿者70余人,开展疫情防控、助力农耕、慈善募捐等公益行动5次;冠名成立“幸福慈善基金”,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活动;建成“幸福党建”积分兑换服务点,将百姓的“积分清单”通过农商行的“实事清单”“责任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
同向发力,一“站”助推业务发展
压实共建“服务链”,跑出“农商速度”。推动各党支部立足自身特点和经营管理需要,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浏河支行党支部与浏河镇行政审批党支部开展合作,以提升便民服务速度、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将企业注册登记由政务服务窗口向银行营业网点延伸,实现客户注册登记、营业执照领取、银行开户“一站式服务”;双凤支行党支部与双凤镇携手并肩,将村委会变为金融服务咨询点,并于共建当月顺利完成庆丰村整村授信试点工作。
完善共建“异业链”,打响“农商品牌”。与客群党支部广泛建立异业联盟,推动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总行机关第三党支部与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党支部达成结对共建意向,拟在我行设立产教融合基地点,联合培养科技金融领域高端人才;总行机关第四党支部与税务部门形成业务协同,集中输出我行6S服务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辅助窗口单位学习现场管理等服务内容,并通过政银议事、党群座谈及时解决“政银合作”业务热点难点问题。
延伸共建“责任链”,彰显“农商智慧”。全面推广“行动支部”工作法,整合辖区内企业、居民等党员力量,构建党建资源库,推动党建工作“项目化”建设,联合开展各类创新项目。与太仓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完成合作协议签订与数据对接,召开“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联合开展“农户无感授信与家庭备用金”等5个数字化转型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力”。
同步前行:一“网”兜起共富蓝图
提档协作实效。成立乡村振兴行动支部,与太仓市各镇区签订《打造共同富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打好“引联帮带促”组合拳。通过政治理论联学、干部互派挂职、就业助困联帮等形式,建立起与村委干部、村党员、企业负责人逐层对接机制,通过银政、银企、银村互联,做大做强“红色朋友圈”,推动形成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微样本”。
精准对接需求。依托结对共建开展“全员大走访”“乡村振兴推进小额普惠信用贷款”“支持乡村振兴特色产品行”活动,截至9月末,完成“阳光信贷-整村授信”走访65个村,走访率70%,授信覆盖面100%,已走访授信比例82%,户均授信13.6万元。农户期末建档户数75377户,走访户数57163户,授信4004户、授信金额154659万元,持续引金融活水浇灌“三农”沃土。
提供专属服务。因地制宜,聚焦各乡镇产业布局及客群需求,定制“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16款涉农或农户专属“共富产品包”,充分满足不同农业生产场景的融资需求。截至10月末,我行信贷客户达31826户,较年初增长5591户,增幅达21.30%。依托客户经理驻村办公、“早市银行”“夜间银行”等服务模式,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普惠性,为乡镇农户、合作社争取利率优惠的贷款资金,有效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